1
曾經看過一個鐘表短片,里面有幾個鏡頭印象深刻:
辦公室靜悄悄的,小靜低頭嗦了一口泡面后,又繼續低頭在鍵盤上噼里啪啦的打字敲鍵盤,一邊打著哈欠一邊修改著白天就開始做的方案……微信時不時彈出男友發的消息:幾點回啊?別加班太晚啊,不安全……小靜發了個“嗯”后,又繼續低頭工作;
新來的hr阿俊,別的同事都已經走了,就他還在辦公司整理資料,制作匯報方案之類的,一個人在諾大的辦公室,顯得有些孤獨;
而畫面一轉,時間切換到白天:
小靜在工作中一會被隔壁的同事打斷去開會,一會被通知做臨時的項目修改,忙得焦頭爛額,而自己真正最重要的方案,則被她一拖再拖放在下班時間……
白天的阿俊同樣是忙碌卻繁瑣,記事本上密密麻麻羅列了一堆今天要做的事情,卻沒有排列主次,白天過得繁忙而瑣屑,不知不覺把關鍵的工作又擠壓到了晚上……
而升級加薪的時,卻沒有小靜和阿俊的份,因為老板只看到他們的苦勞,而看不到功勞。
短片末尾的話耐人尋味:并不是每個加班的人,都勵志。
時間要用在刀刃上。
2
很多人在職場中經常一不小心陷入一個怪圈:每天上班時候忙忙碌碌,忙得焦頭爛額但是做了很多無用功。
加班只能讓老板看見你的苦勞,而沒有成果,自然很難升職加薪。
很多職場人在工作中容易讓陷入了一種,”越努力越忙碌卻越貧窮“的怪圈:
一年未加薪,三年未升職,一周工作超過54小時。忙來忙去卻依然無力置產,甚至還要擔憂養老金從何而來。
百分之99%的職場人都曾經陷入過這個困境:明明很努力,最后卻只能成為職場上99%的普通人,而無法成為那top的1%,為什么?
而終其原因:其實就是沒有掌握“時間管理”這個理念:
如果小麗學過時間管理,她會懂得在自己做ppt這件緊急又重要的事情上為自己爭取時間,比如拒絕幫同事修改文案,和同事商量開會的時間……而不是一步一步的妥協退讓;
如果阿俊懂時間管理,他就不會把最重要的資料總結放在晚上下班后加班做,而在白天做些無關痛癢、簡單且機械的瑣碎工作。
看起來忙忙碌碌做了很多事,但是沒有把事情做到點子上:
職場需要的不是苦勞,而是成果。只有工作成果,才是和boss提升職加薪的唯一有效籌碼。
不懂得時間管理的人,只會事倍功半,甚至被年輕人超越,越忙碌,越貧窮。
在職場上,天分和資源也許不可掌控,但學會時間管理,是每一個工作低效的職場人應該去實踐,以提高工作能力,蛻變為精英的最佳方法。
把時間花在哪里,成就就在哪里。
把時間花在刀刃上,你才能做出有價值的事情。
以下和大家提供三個有效的職場時間管理方法。
3
第一個,是To do List的正確打開方式:
在為自己的工作羅列清單的時候,你應該細分每一個任務,這樣你看到任務的時候,大腦才不會產生“這個任務很負責,先做簡單的吧”這樣的念頭;
很多人都做過To do List,即待辦事項清單,但他們只是簡單的羅列出要執行的事情,比如:
到超市買蘋果;
交報告給老板;
完成方案第二版;
完成文章;
這些任務中,每件事的“顆粒度”(難易程度)其實是不一致的。
具體來說,“到超市買蘋果”是一個非常明確、簡單的行動,你不需要思考“買什么”、“去哪兒買”、“怎么買”,這件事所占用的認知資源是比較少的,“交報告給老板”這件事也是一樣。
但“完成方案第二版”和“完成文章”這兩件事就沒有那么簡單了。
完成方案,你需要理清邏輯、搜集數據、填充內容、制作圖表、排版優化等等。完成文章,你要搜集論據、搜集資料、撰寫大綱、準備案例、完成全文、修改諸如此類。
這些并不是可以一步就能完成的工作,如果你只是簡單的羅列,就會讓你看到這些任務的時候產生迷茫,同時也會給你帶來認知負擔。
如何解決呢?我的建議是:將原本復雜的任務拆分成簡單的、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。
諸如“完成文章”的工作,你就可以這樣拆解:
在Google學術上以xx為關鍵詞搜索論文;
讀完10篇論文,印證和完善核心觀點;
列出文章大綱;
準備案例,等等。
每一個細分任務,不但要分拆到最小的操作步驟,明確“我要做什么”,還要寫得非常具體,包括數量,目的,關鍵詞等等,都不要落下。
這樣的好處是什么呢?
當你看到這條任務的時候,你就可以立刻去執行,不需要一絲一毫的延誤,也就完全排除了大腦產生“這個任務很復雜,先做簡單的吧”這種念頭的機會。
如何控制自己的念頭,不要拖延?
很簡單,就是專注在執行上,不給自己分心的機會。
第二個,是用“聚集”來分配時間。
在你感到疲憊時,你應該及時休息,切換大腦去思考別的工作,過段時間等大腦再次感到疲倦時,重新回到前面沒有完成的工作,思維就會格外清醒;
工作可以分為“專注性工作”和“非專注性工作”,專注性工作可以放在上午來完成,這段時間你的頭腦是最清醒的,大腦經過一夜的睡眠休整,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可以任你涂畫。
你可以在早晨完成一天中最難的工作,接下來的時間去完成不那么難的問題。
可以說,上午的時間價值是晚上時間價值的4倍。
當然,你也要學會用“專注力x時間”的二維思維方式來看待一天的時間,在適當的時間進行休息,用“有氧運動”將疲憊的頭腦重啟。
這里的“二維思維”就是指“專注性工作”和“非專注性工作”。
很多人對“休息”有一個誤會,認為休息就是好好睡一覺,讓精神得到恢復,減少身體的負擔,這其實是不對的。
對于體力勞動,睡覺確實是最好的休息方式,可以讓肌肉得到放松。但對于腦力活動,睡覺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。
更好的方式是調整你的聚焦點,切換到不同的工作上,激活大腦的另一塊區域。
你要知道,經歷一段高強度的工作之后,使我們感到疲勞的,并不是能量損耗,真正使我們感到疲憊的,是我們對這項工作的新鮮感減弱了,導致我們不太愿意去處理它。
因此,在你感到疲勞時,你應該及時切換大腦,去思考別的工作,做別的事情。
過一段時間,等大腦又感到疲倦了,再重新回去完成前面的工作,思維就會格外清晰,甚至能夠重新從別的角度去審視,發現一些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問題。
第三個,是花時間進行“自我投資”。
當你有休息的自由時間時,請不要把時間投入工作了,休息時間你可以做些什么?
我的建議是,不要再投入工作了,你可以利用休息的時間進行“自我投資”:
比如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技巧,自我投資是可以幫助你實現循環式的自我成長。
比如周末,你花了一個小時看一本書,花了三個小時看熱播電視劇。
按照娛樂的定義,娛樂分為“被動性娛樂”和“主動性娛樂”兩種,周末你做的兩件事中,讀書屬于“主動性娛樂”,能夠為你帶來思考和啟發;
而刷電視劇則屬于“被動娛樂”,只是單純地陷入對劇情的想象,是浪費時間的,并沒有達到“自我投資”的效果。
但是這兩者也不是界限分明,不可調和的。你可以看完電視劇之后,分析故事情節,將劇中比較打動人心的情節和金句記錄下來,做為以后寫作的素材,也可與現實中的職場聯系起來,將被動輸入轉為主動輸出,最終形成自我投資。
對于很多年輕的職場人來說,”窮“是一種暫時處境,”忙“是一種狀態,因為年輕,這都是可以接受的。
但是,絕對不可以“窮忙”。因為,真正比“貧窮”,”忙碌更可怕的就是“窮忙”——這是典型的付出了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情況,而避免這種狀態發生的方法只有一個:
學會時間管理,重視自己的時間。
因為時間是你創造未來一切可能的土壤。
只有學會時間管理,才能夠讓你的人生變得游刃有余。
點擊下方卡片立即訂閱↓